欢迎浏览广东省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联合会!

银行业
当前位置:首页 > 金消保案例 > 银行业
银行“如意积存”产品被犯罪分子利用案
[来源:本站 | 作者: | 日期:2017-08-24 | 浏览1775次]

案例简介


消费者Y女士于2015811日致电12363,称其手机银行账户被开通了“如意积存”和贵金属交易(此交易不需要U盾和验证),并于87日收到短信账户被扣除了人民币5万元。随后,消费者接到诈骗电话谎称是银行客服索要验证码。消费者出于安全考虑,未提供验证码。后经消费者查询,5万元人民币从活期存款账户被转到贵金属账户里。尽管未收到经济损失,但消费者认为这种高风险交易,验证信息不完备,属于银行业务操作体系本身存在严重风险控制漏洞,故投诉到12363


处理过程


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处收到投诉后,立即转办被诉银行。该行反馈交易当日已联系消费者,协助办理交易撤单,当日交易撤单并未造成手续费及价格浮动损失,同时已协助修改账户登录密码。同时,提示消费者通过正确网址登录网银,避免被伪冒网站窃取网银登录密码等相关信息,防范金融电信诈骗。


法律分析


本案是典型的金融诈骗案件。犯罪分子通过不法手段获取消费者的网银登录密码,再利用“如意积存”购买贵金属不需要验证的特点造成客户账户余额减少的错觉,趁消费者慌乱时诈取消费者手机验证码,骗取消费者资金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》第六条规定:“商业银行应当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侵犯。”本案中由于消费者金融安全意识较强,及时撤销交易而未造成手续费及价格浮动损失。商业银行应及时完善自身产品设计,提升该产品的风控等级,堵塞漏洞,以防止被犯罪分子利用。


案例启示


不法分子通过登录受害人网银,购买贵金属等理财产品,这时候存款还在受害人账户上,只是变成理财产品。骗子冒充银行热线坐席谎称可以帮助阻截购买或赎回,骗取受害人短信验证码,从而盗取受害人账户资金。为应对上述情况,建议:

1.商业银行应加大自查,不断加强安全防范手段,确保客户资金安全。银行推出金融产品和服务,在追求交易便捷的同时更须重视安全管理,提高基金、理财、贵金属交易等投资交易的认证级别,设置网银登录验证,完善客户网银异地登录IP地址异常识别的风险预警机制,增强快捷支付验证安全风险控制能力,谨防安全漏洞被不法分子利用。

2.商业银行应加强银行卡知识宣传,增强公众用卡安全意识。要通过各种渠道让客户了解银行卡安全使用方法,向客户宣传防范金融诈骗和电信诈骗知识,加强客户自身风险防范能力。

3.社会公众应提高警惕意识,加强自身银行卡突发事件应对能力。接到来历不明的电话、短信,不要透露自身身份和银行卡信息,更不要随意点击陌生网址,谨防钓鱼网站。若发现诈骗或资金莫名转移情况,应及时联系银行工作人员或报案,在最短时间内化解资金风险。

友情链接